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6-05  作者:   浏览次数:

                                                                                                 刘丽芳

[摘要]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和比重,构建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状况和人才输出质量,不仅影响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还影响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指出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双师型”教师资源不足、师资引进渠道相对单一、 “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并提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途径:严格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资格认定制度;健全“双师型”教师评估考核体系,加大激励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设,有计划、分批次地开展师资培训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刘丽芳(1975- ),女,河北任丘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北 石家庄 05002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201140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9-0066-04
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18.09.011


    高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向用人单位输送既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又全面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了确保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有机融合,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与企业“无缝衔接”,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从强化师资队伍质量入手,即构建一支既能讲授理论专业知识,又能带领学生动手开展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提前熟悉和适应企业实际工作情境,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一、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双师型”的概念尚未完全统一,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 “双师型”教师是传授理论知识与指导专业实践的教师。除此之外, “双师型”教师还具备其他方面的诸多特点,如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笔者认为,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可
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概括:
   第一,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更加注重学生的应用性、操作性和专业性,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明显的横向性和模块化特点。 “双师型”教师除了要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还要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类似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还要具备更为开阔的思路和眼界,多方面掌握和了解学生在未来就业之路上有可能遇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第二,具备完善的能力结构。 “双师型”教师需要掌握多方面能力,最重要的莫过于教育教学能力,这是高职院校教师立足的根本。教师还要具备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够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另外,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就业指导能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指导学生顺利就业,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第三,具备全面的素质结构。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使命,自身的内在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一
方面, “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这是对每一个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要具备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学生全面成长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一,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助于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引入人才的标准是满足岗位需求且能够在短时间内熟练各项实践操作。 “双师型”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性操作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毕业前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第二,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符合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求。要想实现职业教育的提质增效,要从源头进行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牢牢牵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跨越式发展的“牛鼻子”,为职业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做好人才支撑。第三,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除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外,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通过日常教学、交流等,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现状
    尽管“双师型”教师培养对用人单位、职业院校等都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但受限于多重要素,很多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方面并不乐观。
 (一)“双师型”教师资源不足,师资引进渠道相对单一。尽管国家并未就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做硬性规定,但确保“双师型”教师数量不低于专职教师总数的50%是职业院校不成文的规定。但就目前来看,很多高职院校达不到该目标,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很多院
校在引入师资人员时大多直接与高校对接,使得刚毕业的硕士、博士一出校门就担负起培育职业技能人才的重任。尽管这些年轻人不乏专
业理论知识,但在实践层面缺乏经验是不争的事实,还有个别新进教师在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储备方面存在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极少从企业中引入技术骨干兼任学校教师,这种相对单一、片面的师资引入机制极大地制约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在国家相关政策、制度和社会现实需求的激励下,诸多高职院校都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引入力度,但在教师人员结构方面没有把好关, “双师型”教师中年轻教师多,有经验的老年教师少。另外,相当一部分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缺乏以学生技能训练和能力形成为主的培养理念,存在片面注重理论讲授而轻视实践指导的教学现状。

(三)“双师型”教师评估考核体系不完善,缺乏激励和保障机制。“双师型”教师在授课方面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但个别院校在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评时沿用之前的考核方式,难以全面、客观、深入地评价“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对于“双师型”教师而言,其工作、科研成果未得到充分认可,势必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尤其是在教师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付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并未获得应有的肯定和物质奖励。
(四)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不规范,资源流失较为严重。“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有相当数量的是由企业技术骨干担任的兼职教师,但目前我国对兼
职教师的管理制度和政策还不完善,既没有严格的聘用制度,也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致使很多兼职教师敷衍塞责,教学流于形式。更有甚者,极个别不具备扎实过硬操作技能的企业普通人员,钻孔子、投机取巧进入职业院校担任“双师型”教师,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对于优秀的企业兼职教师,职业院校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福利待遇也不具备吸引力,造成优质兼职教师资源流失。
(五)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企业教育资源未合理利用。“双师型”教师要么来源于企业中具备丰富操作经验的技术骨干,要么是由校企之间通过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培养的,但从目前来看,我国众多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并未实现深入融合、合作。这主要体现在,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以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为主,鲜有涉及“双师型”教师培育的联合机制。此外,校企合作中很多高职院校并未让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两者之间缺乏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约定,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资源在高职院校中并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这有待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引导校企双方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促进招生、教学、科研、实习和就业的有机整合,实现校企合作价值最大化。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途径
(一)严格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资格认定制度。为避免当前“双师型”教师标准鱼龙混杂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院校实际,出台完善、独立的“双师型”教师标准认证体系,让符合条件的教师持证上岗,最大限度地减少“南郭先生”的数量,为职业院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开展和
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在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师型”教师的核心要素是具备对学生实训实践的指导能力,即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应能够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以及情境化实操等方面给学生全面指导。二是“双师型”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能独立授课,编写教材,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三是“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这些综合性要素都应囊括在“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中,以此维护“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二)健全“双师型”教师评估考核体系,加大激励力度合理、完善的考核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使“双师型”教师积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项实践操作的指导。为充分发挥评估考核体系应有的“指挥棒”作用,高职院校应健全评估考
核体系,发挥其激励、监督、管理和教育等功能。具体来说,评价体系中应适当增加对“双师型”教师能力评价的比重,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另外,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利水平较低,但他们所承担的教学、科研、生产任务却相当繁重、复杂,高职院校应加大激励力度,适当增加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设,有计划、分批次地开展师资培训。“双师型”教师作为一种稀缺人力资源,不仅要充分利用,还要持续深入挖掘。目前来看,比较可行的方案是通过校内外基地,有计划、分批次地培育“双师型”教师。探索校内外培养基地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实训基地的培养目标,在企业内部建设一批专业性较强、涉及较多行业的实训基地,增强实训基地的专业性。在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开展多种合作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实际操作过程,积累自主建设实训基地的经验。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校内丰富的软硬件资源,独立建设一批实训基地,让教师在校内就可以接受情境化实训,更加高效、便捷。另外,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打破原有思路的限制与束缚,与政府、企业开展多方沟通、协商,促进多方深度融合,既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同时也充分利用多方丰富资源。
(四)开展实践性教学、科研竞赛,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双师型”教师的突出优势就是既能够进行实践性教学,也能够进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可以掌握与之相关的实践性操作技能。但是,实践性技能的更新换代频率较快,且与理论知识相比更加灵活多变,为鼓励“双师型”教师密切关注专业发展动态、紧跟行业新趋势,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实践性教学竞赛等多种活动,促进“双师型”教师主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更加适应新时代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全面要求。
(五)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在“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育过程中,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但目前很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仍停留在较低层面。基于此,政府应出台相应制度,通过资金补贴、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政策优惠,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对接,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实践性较强的任职岗位,为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此外,高职院校自身也应主动与企业建立新型合作关系,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中去,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要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参与课题调研,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尤艺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以 Z 高职院校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
[2]张伟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4).
[3]李树峰.从“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演进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J].教师教育研究,2014(3).
[4]李梦卿,张碧竹.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5]吉文林,胡新岗,黄银云,等.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需求分析和对策[J].职教论坛,2011(24).
[6]张志强.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J].教育探索,2011(4).
[7]洪娟.校企协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多元保障机制构建
[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
[8]陈希.高职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查浅析 — —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9]强桂凤,查志刚.以财会专业教师为例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培养及评聘[J].教育与职业,2010(33).

上一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内卷化现象及突破 下一条: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协同创新分析

关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