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主体管理、五个对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14  作者:   浏览次数:

                                                         李兵 笵人伟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在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一种合作教育制度。文章针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指出高职院校应实施“双主体管理、五个对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践措施包括: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管理全覆盖;专业开设与产业发展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专业精准化;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内容无缝隙;教学环境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人才培养需求零距离;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考核全过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兵(1981- ),男,河南濮阳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模具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常州 213164)笵人伟(1967- ),男,江苏江阴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上海 201209)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8 年度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社科课题“高职院校‘双主体管理、五个对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 (课题编号:2018-ZDSK-01,课题主持人:李兵)、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2018年度一般课题“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以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为例”(课题编号:CDGZ2018013,课题主持人:鲁伟)和 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生源结构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D/2016/03/88,课题主持人:陆建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1-0050-05
   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19.01.008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 号)精神,教育部办公厅连续下发关于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相关通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学校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意见,结合自身情况、地方产业发展、企业需求,不断探索校企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办学。
    如今,很多高校都在积极进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重要内容,也是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后高职教育又一个综合性建设项目,引起了各界高度关注。各高职院校不断得到地方政府支持,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进一步
探索现代学徒制办学,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文章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校企双主体管理,实现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对接、专业开设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环境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对接的五对接现代学徒制建设模式,以对现代学徒制办学试点有所裨益。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传统学徒制提出的,是从传统学徒制产生、发展、衰落的基础上产生的。现代学徒制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以现有的校企合作为基础,在教学和生产环节重视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校企合作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一种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学基础,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为支撑,为社会培养出懂管理、精技术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有利于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不高的问题,有利于推动校企深度融合、解决为企业精准培养人才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地方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还处在试点阶段,覆盖范围较小,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徒)招收、教育、就业等,也阻碍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和质量提升。
(一)客观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生源主要是年龄偏低的在校学生,而企业不愿意和学校合作招收年龄偏低的学生(学徒)。第二,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近年来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现代学徒制招收的学生成绩较差,学校和企业培养起来比较吃力,学校投入大量师资力量,企业投入大量设备、资金等,最后所培养的学生(学徒)却常常达不到实际要求。第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与现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冠名班、订单班等办学模式相比优势不够明显,导致学生对现代学徒制的兴趣不高。
(二)主观问题
    第一,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不久,需要政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平台,政府出台支持现代学徒制办学的相关政策,依靠政府的行政推动力促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第二,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校企联合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容易出现管理体系混乱的状况。与普通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投入大量精力不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非常大。为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必须建立起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双主体管理模式。第三,社会、家长、学校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社会对现代学徒制起步晚、现有人才培养成效不明显等现象存在误导,认为现代学徒制办学和普通校企合作没有任何区别;家长和学生认为现代学徒制就是早点把学生“卖给”企业,学生(学徒)失去了选择工作单位的权利,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理解过于狭隘。
(三)形式大于内容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是普通的校企合作,而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模式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现有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口号喊得高、实质建设内容少,很多教学内容没有经过校企联合深入研讨,还是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教学内容。专业开设没有经过科学的调查研究,只图短时间内的招生效益。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合作企业的技术需求、岗位需求,一味利用学校自己的资源进行课程设置,缺少职业标准引导。教学环境没有实质性改变,或者在学校,或者在企业,只是简单的教学场地改变,没有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合。学校考核和企业考核结合不紧密,缺少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考核的科学体系。总之,目前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形式远远大于内容,不利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进一步开展。
二、高职院校“双主体管理、五个对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学校和企业实现双主体管理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团队(学校与企业结合)。顶层管理由学校教学领导和企业负责生产、人事管理的主要领导组合形成双主体管理委员会。在顶层管理团队下成立三个管理部门,形成扁平化、快速化、有针对性的管理团队。一是成立学生(学徒)招生(工)部,该部由学校招生办公室和企业人事部共同负责,主要负责现代学徒的招生(工)策划、宣传、遴选等工作。二是成立专业、产业开发部,简称“专、产部”,该部由学校教务部门、企业产品研发部门与市场开拓部门共同组成,主要确定专业设置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双师队伍等内容。三是成立质量监控部,该部门由学校教务部门和绩效部、企业质量监控部和生产部组成,主要负责学校现代学徒制教学、学生学习、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的考核,将存在的问题反馈到联合招生(工)部和专、产部,后两者针对存在问题完善招生(工)和专、产部发展内容。如下图所示:


(一)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管理全覆盖

   企业管理和学校管理对接是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企业管理主要以企业效益为目标,生产向管理者要效益;学校以学生培养为主要目标,人才培养向管理者要质量。现代学徒制要从校企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资源共享、目标同向、以人才培养为主的管理模式,时间上从学生(学徒)入学到学校学习(企业实践)、毕业(就业)等对接,管理过程从招生(工)、协议签订、班级组合、教育教学、成绩考核、毕业(就业)等对接,管理内容从专业教学、实验实训、职业素养、校园(企业)文化、工学交替等对接。管理对接的重点是双主体管理者的对接。学校和企业管理人员要经过科学培训,实现教
师和企业师傅、学校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对接,学校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企业的生产过程、学生实习(生产)过程,企业师傅深入学校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理论学习等。学校管理者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管理过程、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方案,企业管理者深入学校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双方只有从管理上实现无缝对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管理供给。双主体管理要体现管理侧重点,如招生(工)阶段校企联合选拔,校企管理者同为主要管理者;学生(学徒)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和校内实验实训等以校内专业教师管理为主,企业师傅为辅;学生(学徒)在企业内实践、专业知识学习以企业师傅为主,校内教师为辅;学生(学徒)毕业质量考核以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同时为主。只有真正实现校企管理内容的对接,才能切实完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管理对接。
(二)专业开设与产业发展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专业精准化
    专业开设与产业对接指引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方向。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与地方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紧密联系。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相关,专业建设是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保障,同时也随产业发展而不断改变。促进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是促进职业教育的必要要素之一,尤其是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来说,专业建设只有与产业发展相对接,才能实现精准化的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专业开设要先进行产业发展调研。产业发展调研需要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实际情况和现有专业建设,先对产业发展进行走访调研,走访单位以地方有实力、影响力大的企业为基础,以行业协会为平台。要以地方政府发展规划为引领,全面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产业发展用人情况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从而更好地确定专业开设方向。现代学徒制班级设置要结合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确定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必须确定班级人数。现代学徒制专业班级开设必须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并且确保学生(学徒)的实践教学、岗位提供。学生(学徒)毕业后,企业要吸收且安排毕业生(员工)到适合的岗位上去,有针对性地进行后期培养。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切实解决毕业生专业学习对口率低的问题。
    专业开设对接产业发展,主要是专业建设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形成、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这里主要指地方产业发展进化过程中企业数量、产品或者服务质量等。专业开设建设内容必须与产业发展过程相对应,如产业发展过程的人才需求、技术人才需求、管理人才需求、服务人才需求等。专业开设要与具体的人才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校企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专业建设内容,以最大化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三)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内容无缝隙
    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课程设置必须在专业开设基础上对照职业标准,把职业标准贯穿到课程设置中去。课程设置要结合学生(学徒)的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等,从职业道德、基础知识、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行为等方面出发,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各门课程之间结构合理,包括开设课程及与后续课程的有序衔接,确保学生(学徒)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掌握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设置内容融入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标准的一个重要体现,课程设置一定要体现企业用人需求,避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现象,保证课程设置内容与职业教育和职业标准密切结合,使学生(学徒)培养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岗位相适应。现代学徒制班级课程设置需要学校教师、企业师傅、行业专家等一起根据产业发展、专业开设情况进行,可以组织各方人员不断研讨、完善、修订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内容真正体现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环境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人才培养需求零距离
    现代学徒制教学环境和企业生产过程对接,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对接内容具体包括专业理论学习环境与企业岗位对接,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生产实践对接,校内实验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对接。

    一是专业理论学习环境与企业岗位对接。学生(学徒)在进入学校后的第一个学年,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和素质课程,教学场地主要在学校,也有企业走访。学生(学徒)在学校进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后,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带领学生进入企业,了解企业概况、生产概况、专业在企业中的运用等。校内教师主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素质课程教学(形势政策、职业规划、职业素养课等);企业师傅则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在专业基础课基础上强化素质教育(员工责任、员工意识、职业道德等)。该阶段学生以专业理论学习为主、专业实践为辅,实验实训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

    二是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生产实践对接。该阶段主要是在大二期间,学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深入专业核心知识学习和企业具体生产实践。根据校企合作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学徒)进行工学交替,在学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时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师傅为辅,在企业以企业师傅为主、学校教师为辅。教学环境和生产过程实现情景模拟化、现实化,让学生既习得专业基础知识,有企业对应岗位进行具体实践,学校要求的素质教育在企业中具体落实,实现学校素质教育与企业职业道德要求相统一、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统一。
    三是校内实验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对接。校内实验实训是学生(学徒)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该阶段主要是大三期间,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核心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是学生(学徒)进入企业工作的最后一个过程。现有的主要是“2+0.5+0.5”和“2+1”的校企合作模式,教学环境和生产过程时间上相互融通、空间相互贯通、学生(学徒)就业与工作思想相互统一是关键。
(五)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考核全过程
    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对接才能真正检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效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否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适应企业发展岗位需要,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是检验现代学徒制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双主体管理模式下,由质量监控部完成教师(师傅)教学(帮带)、企业生产、学生(学徒)校内考核、学生(学徒)企业考核等多重考核,对学生(学徒)的考核主要由学校任课教师与绩效部、企业师傅与管理部共同完成。学生(学徒)考核成绩=校内学习成绩(理论成绩+实验实训成绩)+职业技能证书+企业实践成绩(生产线技术考核+生产管理考核)。其中,校内学习成绩由校内教师和绩效部管理人员核,职业技能证书是学生(学徒)考过的学校要求、企业要求、社会需求的有关技能证书,企业实践成绩由企业师傅和管理部门考核。校企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如学校学习成绩考核可以采取“课堂及时评价+期中评价+期末评价+学年评价”的形式,考核比重由校内教师和绩效考核部制定。企业实践考核可以采取“小组成员评价+师傅评价+管理部评价”的形式,具体根据企业有关考核制度制定。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考核是督促发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并加以有效解决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晴晴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外部环境保障策略研究[D/OL].重庆:西南大学,2013[2018-05-18].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35-1013270382.htm.
[2]赵鹏飞 .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3]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Z].2014-06-16.
[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Z].2015-10-19.
[5]胡丽琴,左新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隐存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7).


上一条:不同区域开展校企合作差异性分析 下一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内卷化现象及突破

关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