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样态与路径选择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02-26  作者:   浏览次数: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样态与路径选择

王玉 郭福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引领发展的代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质的规定性、高职院校发展的竞争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等的内在要求。 产教融合从院校实践发端到学术认同,其组织形式和学理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政府主导的空间样态、市场主导的组织样态、教育主导的育人样态等。 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背景下,需要高水平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整合生产要素,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集聚行业企业技术专业、业务骨干等高层次人才,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动性,促进校企“双元”育人,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完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王玉龙(1988—),男,河南鹤壁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郭福春(1970—),男,黑龙江望奎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现代金融理论与政策等。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数字化时代高水平高职学校三教’改革 路径研究”(编号:BJA200098,主持人郭福春;2020 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课题高水平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样态与路径选择研究”(编号:ZJCVB57,主持人王玉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2102-0040-06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发展进程与工业化社会发展同向而行,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人才培养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等区别于普通教育,更加强调工作环境、岗位情境下的学习, 更加注重从工作岗位、职业需要组织教学内容,这要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契合,专业学习与工作岗位结合,探索市场导向的技能形成体系。大规模的学校职业教育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和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着力点,是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的突破点,是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 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下文简称“双高计划”),强调建设“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院校,强调服务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贯穿“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的一条主线,探讨高水平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逻辑和现实样态,研究实现路径,对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逻辑

高职院校作为产教融合中的承载主体其逻辑来自培养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这需要整合行业企业的技术、规范、文化等要素。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实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基于参与主体在需求与动力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资源条件,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自身的类型特征成为职业教育跨界开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创新等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巩固发展优势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一)职业教育质的规定性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质的规定性, 这体现在职业是职业教育活动实施的逻辑起点。职业反映的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之间的结合关系,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职业的社会价值在于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更新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 调整劳动者与劳动资料以及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消解和催生社会矛盾中演进。 职业的发展与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天然关联,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需要行业企业持续输入产业要素,才能保障高职院校育人目标的实现,这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在属性显现过程中又衍生出了外部性、技术性等特征。 具体而言,职业教育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教学内容等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的,历次产业革命或变革都深刻地改变或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组织形态,这要求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与产业发展相契合,脱离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将失去其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社会价值。职业教育的技术性体现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劳动手段的累积和集成,经过社会生产的选择最终形成有特定结构的技术体系,而系统技术的学习靠个体或企业组织是难以完成的,需要专业的组织机构即职业院校以一种有计划的方式系统地组织和实施。

(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

人才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组织的逻辑起点,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题中之义,是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非学术性人才,对技术技能、岗位能力等有着明确要求和规定,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更加注重劳动教育和职业精神的涵养。 没有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将难以培养出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没有深入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效能将难以有效发挥。 人才培养的非线性、不可逆等特性强调育人过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具备一般人才培养的复杂性, 而世界各国产业链中的分工、 产业发展的碎片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校企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等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复杂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将产业要素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以工作过程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到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点与知识点要求、行业发展新变化、业务政策新调整,确定项目活动载体,使之融入行业发展新要素,进而符合业务发展新要求。学生借助“厂中校”“校中厂”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锻炼,保证教学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实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导性

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51.6%,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其中,全国高职高专院校 1423 所,

校学生 1280.7 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特别是在高职扩招背景下有更多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走进高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为:一是培养符合区域发展的人才定位。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其高等性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区域内的企业多数毕业生成了为地方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参与行业企业流程再造和技术优化。二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主体。 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形成了特色对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生了溢出效应,成为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 三是拥有开展校企合作的资源。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自身优势,在持续的内涵建设中,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等在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基础上积累了技术技能,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四)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的竞争性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2],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办学水平,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还是各类重大项目遴选指标的设定,产教融合的相关比重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存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压力,在学校层面,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到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优质校认定,再到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建设;在专业层面,从国家示范专业建设到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从国家骨干专业认定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课程方面,从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及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成果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建设项目,均是项目驱动的结果,在这些项目建设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始终,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正是在一次次项目遴选中强化。 由于高职院校多是服务地方发展、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院校之间的竞争不是针对同类行业企业资源的直接竞争,而是在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间接竞争, 谁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业绩,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成效,谁就在高职院校发展中获取了主动权,谁就在项目遴选中占据了比较优势。

二、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样态

产教融合作为国家的一项制度设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3]。 在政策上,从 2011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113 号)指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再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 ),从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以及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视角出发探究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内在关系产教融合的制度设计已经从教育部等职能部门上升到国家层面从职业院校发展拓展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国家协调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4]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就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过程,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正是其创新发展的一条主线[5]。在实践中,产教融合从院校实践发端到学术认同,其组织形式和学理内涵不断丰富, 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成为了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成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成为了国家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产教融合作为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在校企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共识,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校企合作的内涵不断丰富、实现形式逐渐多样。 从影响产教融合的核心要素出发,可以将政府、市场、教育等塑造而成的样态归纳为政府主导塑造的空间样态、市场主导塑造的组织样态、教育主导塑造的育人样态等。

(一)政府主导的空间样态

产教融合在空间上的典型样态主要有产教融合型城市、职教园区、县级职教中心等,其主要特征是在特定空间内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在区域内的创新、职业教育资源或要素的集聚。 地理区位是开展产教融合的前提和基础,是区别与其他产教融合样态的鲜明特征。地缘关系在产教融合主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地理位置为联结纽带,由政府主导开展,面向区域劳动力市场,将产教有关主体进行功能整合和优化破解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不匹配是政府职能发挥的结果。在实践中以地缘关系为主线的产教融合20 世纪 80 年代河北县级职教中心到 1996 年浙江温岭建设职教园区再到2019 年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遵循了地理空间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基本规律[6],其中,政府为产教融合提供制度保护和信用担保[7],从注重职业教育内部资源优化区域职业教育整合到经济社会系统内的统筹,体现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更加强调区域内部产业、经济、教育等系统之间的内在关联产教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以利益为纽带进行的社会活动

(二)市场主导的组织样态

产教融合在组织上的典型样态主要有产教融合型企业、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等,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市场的作用调整行业、企业、学校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消除主体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整合主体之间的职业教育资源,协调主体之间的多种利益关系,进而实现参与主体收益的最优化,其中,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是此类产教融合样态的主要特征。优质的产教融合一定是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合作,学校有资源为企业获得收益,企业才会愿意深入地参与到合作中来,没有了共同的利益也就没有了合作的基础,利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因组织样态的产教融合基于利益而合作,这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才能确保参与主体在合作中的责权利。 产教之间的融合、校企之间的合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市场是两者合作的基础,双方对彼此合作损益平衡点的判断是影响其合作关系的前提,因缺少法律的保障、政府的担保,组织形态的产教融合容易出现不稳定、短期性。从校企合作中的“校中厂”“厂中校”到职业教育集团再到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企业,不断探索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从自为到自觉、从松散到紧密、从责任到共赢,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通过突破组织之间的壁垒,探索建立社会伙伴关系,将外部有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素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变学校办学行为。

(三)教育主导的育人样态

产教融合在育人上的典型样态主要有订单班、现代学徒制、1+X 证书制度等,其主要特征是教育主管部门是制度的设计者和推动者,认为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解决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问题的关键[8]。 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优质资源共享、合作机制灵活、服务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平台。通过技能供给产权的竞争,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将部分技能形成的控制权向市场主体转移,降低职业教育获取行业技能的信息成本,将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体现在办学理念、人才目标、专业建设、教学模式、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等方面,其中订单班主要体现的是行业企业的育人要素融入到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主要是让学生进入企业跟随师傅学习,1+X 证书制度则是将学校学历教育与行业职业技能统筹,通过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反映产教融合的育人内涵。深化产教融合是研究教育与产业关系的系统的理性认识,是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职业教育活动的工具,育人样态的产教融合注重将行业企业的要素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学校和企业两类主体的互惠共赢。

三、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选择

产教融合同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布局、国家创新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发展任务结合, 其参与主体涉及各类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适用领域从职业教育延伸至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产教融合在制度设计层面已经系统化、规范化。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到职业院校的具体实践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需要整合生产要素,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集聚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业务骨干等高层次人才,发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动性,促进校企“双元”育人,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整合生产要素,促进校企“双元”育人

生产要素作为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资源是维系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要素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将学校和企业中的资本、知识设备场地管理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业生产要素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契约的方式进行合作,发挥不同性质主体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化促进人力资源开发[9]。一是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始终是高职院校育人的稀缺资源,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我国形成了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注重民办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形成了订单培养、企业大学等具体组织形式,诸如天津浙江等地在职业教育改革中保持了行业办学的基本格局大大促进了行业企业生产要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可能,促进形成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二是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发挥学校和企业在资本、土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结合院校特色建设

“校中厂”,实现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结合企业优势建设“厂中校”,实现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将“学习” 与“工作”有机融合,改变传统教与学的组织形式, 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三是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信息不均等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客观现实,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将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对接,实现校企“双元”育人。

(二)搭建合作平台,推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产教融合成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10],通过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通过消弭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均等,满足区域行业企业发展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一是建设产教融合集团(联盟)。集团(联盟)的宗旨在于整合不同参与主体的资源优势,降低协调成本, 实现单个组织无法达成的目标,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等的深度合作,联合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中职学校,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组建紧密型的非法人组织。 例如浙江围绕“数字浙江”、八大万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轨道交通、金融科技、海洋经济等的产教融合联盟。 二是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以高职院校为依托,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孵化研究项目,实现产出成果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学校人才培养。 2019 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认定了工程检测技术等 480 个协同创新中心,肯定了高职院校牵头协同创新中心在技术创新、技能积累、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三是建设产业学院。高水平高职院校以优势特色专业为基础与领先企业合作,将校企合作的订单人才培养拓展成为产业学院,促进企业需求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将人才培养延伸至技术研发、产品升级、员工培训等方面。

(三)打造职教智库,发挥优质人才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 教师作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资源,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行业企业的水平,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双向流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建设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具备双师素质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够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指标,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不完全劳动力市场机制,吸纳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业务骨干,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 联合龙头企业共同开发模块化教师培养培训课程,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促进教师双师素质提升。 另一方面,集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探索建立技术技能大师库,借助产教融合平台,通过特招特聘、柔性引进、项目研究等方式将行业领军人才、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高水平、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打造成人才智库,形成校政行企多方参与的专家团队,实现协同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积极推进智库成果转化,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学名师工作室,发挥优质人才在科技攻关、引领示范、智库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四)抓好重点项目,引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产教融合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通过现代学徒制1+X 证书制度试点、产教融合型企业等项目,引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推动高职发展。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开展 1+X 证书制度试点,建设“教学工厂”,将“教学研创融为一体,完善学校和行业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共建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机制促进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展校企合作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科学的运行保障体系,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实现多方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格局二是抓好产教融合各类项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这成为高水平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如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等 8 个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工作方案2019》指出建设产教融合联盟、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产教深度融合的工程项目(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产学合作系统育人项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三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高水平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实践的同时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借助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研究院所,通过各类规划课题教改课题研究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运行机制、度保障等内容为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R].职成教〔20195 号,2019-03-29.

[2]刘斌,邹吉权,刘晓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与应然之态[J]. 中国高教研究,2017 11): 106-110.

[3]周晶,岳金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报告[J]. 职业技术教育,201724):45-52.

[4]陈鹏,王辉.我国产教融合政策的生产、分配与消—— 话语分析的视角[J]. 教育研究2019409110-119.

[5]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6]王玉龙,刘晓.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历史、现状与发展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30): 62-66.

[7]刘晓,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行为机制、治理模式与制度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6-13.

[8]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0-94.

[9]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35-37.

[10]乔毅.产业链视角下的产教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8):24-29.

责任编肖称



上一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三维遴选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下一条:不同区域开展校企合作差异性分析

关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