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文章来源:校企合作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4-26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产学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模式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已被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协调合作共同创造有利的育人环境,利用各自的禀赋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形成具有“高等”和“职业”特色的合作模式,应该是高职教育永远的主题。在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水平提升的要求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从规模扩张迅速进入内涵发展建设时期,各院校都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产业的发展,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具有行业和区域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到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逐渐与企业需求对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如何选择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所进行的合作是否能够达到参与双方最初的目标,哪种模式最适合各专业人才自身的发展,合作双方的关系质量如何衡量等问题是合作进行到一定阶段,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所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学校、企业进行合作的共同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让 “产品”来评价“产品”生产单位,具有权威性[1]。职业教育的产品是学生,因而学生的质量应该成为衡量校企关系质量的出发点,也应是衡量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准则。因此,从受教育者的视角,研究其对教学的满意度、就业率、实习转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薪酬水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应该成为衡量合作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对学习者在求职中和就业后的影响有哪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哪种形式的合作会更适合本专业的学生?那些没有参加合作项目学习的学生,与参加了学习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有哪些不同,他们在有了工作实践经验后对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项目的评价有哪些不同?企业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是否可以在校企合作中得以更好的培养等问题的实证研究和分析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评价合作模式的成效以及具体教学中的问题,对于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完善培养方案、满足企业和学习者需求具有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
        资料显示,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在对校企合作是否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缩小工作适应期、提高薪酬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有过相关的论述,但从毕业生的视角,对参与合作学习的学习者的优势、对教学的评价、自我评价方面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国外有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对学习者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中多见于在人力资本、就业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世界合作教育协会首席执行官Peter Franks(2001)对1995-2000年中合作教育教育大学毕业生和非合作教育大学毕业生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合作教育使学生在就业方面占据优势:合作教育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合作教育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好,因雇主不满意而辞退的较少,并得到了较多的升职机会,毕业后被留在工作学期原单位的合作教育学生,工资起点比一般情况的非合作教育毕业生高,并且提薪幅度高于非合作教育毕业生。因而合作教育对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在美国和加拿大实行合作教育的学校中,往往规定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后才能得到入学批准[2];美国学者Erefah.Ebenezer W. (2005) 的博士论文中对美国Florida 州Leon县高中阶段公立学校中参与和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高中学生进行了纵向的比较,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参加职业教育项目学习的学生在毕业率、大学入学、就业和工资方面比非职业教育项目学生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那些在高中阶段参加的合作学习培训项目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学生。而由于只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其技术和经验有限,因而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工资差异不是很大[3]
        国内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的分类、国内外比较研究、相关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从受教育者的视角研究其接受的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较少。定性的研究多见于对学生就业前景、就业率的追踪调查分析。对校企合作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优势、收益率、专业对口等的比较以及学生对学校合作项目的评价的研究并不多,未见有相关的实证研究。由于校企合作模式处于探索阶段,毕业生就业时间普遍较短,参加合作学习的效果以及对学生收益的影响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显现出来。在校企合作项目中,我们可以探讨的问题可以着眼于合作双方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培养的学生在实际就业中适应期是否缩短,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用人标准与哪些因素相关等与学生的求职和就业相关的领域。
        本研究关注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参加工作后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受教育者感知的视角,研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经历真实的工作找寻过程,所体会到的对工作满意程度、企业的关注相关因素、就业后对教学的评价以及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四个方面问题,涉及求职途径、工资期望值与实际薪酬的差别、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因素、企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职学生的岗

上一条:校企合作的概念 下一条:校企合作案例的具体过程

关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